手机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掌上新兴 >> 历史|文化 >> 人物 >> 浏览文章

“超世之杰”:曹操非凡而复杂的一生

2009/4/4 13:42:32 稿源:互联网 次阅读 字体: 收藏此文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曹操这样具有多重特征,既有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伟大,也有作为其对立面的奸诈、阴险,甚至卑鄙。如果你提出一个问题:“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去做一个测试,问一个研究中国历史或文学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去问一个学习中国历史或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那么他们会回答:曹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伟人。如果你问一个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非常熟悉的中学生,那么他们会回答:曹操是一个非常阴险的政治家。如果你问一个酷爱戏曲的普通百姓,他们也会十分肯定地告诉你:曹操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些人的评价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恐怕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只能说:都有道理。这就是曹操的多面性特点。

其实,曹操的这种多面性特征,在历史上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就记载了一个故事:曹操曾经去问一个叫许劭的人,说:“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对方不愿回答。但曹操坚持要对方给自己一个评价,结果,许劭说:“如果是太平盛世,你将是一个贤能之臣;但如果是乱世,你会成为一个奸臣。”曹操听后大笑而去。所谓“能臣”和“奸雄”,实际上是体现在曹操身上的具有不同社会价值的立体化特点。曹操既具有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这是其“能”的体现,是被称为“英雄”的原因,也是曹操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历史地位的依据;同时曹操自身也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这是其“奸”的表现,也是被称为“奸雄”的重要原因。

但是,曹操的这种多面体性格并非一开始就被公众所认可,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更多地掺杂了政治、文学、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通过曹操人生轨迹的演变,一层层地拨开历史迷雾,告知大家一个真实而形象的曹操。

特殊的家世背景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是西汉时期著名丞相曹参的后代,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曾祖父曹节

曹操有一个较为显赫的家世,曾祖父名叫曹节,字元伟,有很高的德行,有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猪,巧合的是,这只猪与曹节家的猪长得很相似,这家人便把曹节家的猪当作自己家丢的猪领走了,而曹节却不与其争辩,任凭这家人把猪带走。后来,这家人的猪又自己跑回来了,这时他们才知道自己错要了曹节家的猪,这家人非常惭愧,于是便把领错的猪给曹节家退了回来,并表示了歉意。曹节微笑着接受了本来就属于自己的猪。这件事说明了曹节这个人的为人,他的这种德行深受乡亲们称赞,大家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曹节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四子季兴,季兴就是曹腾,也就是曹操的祖父。

祖父曹腾

曹腾早年任黄门从官,即皇宫中的小太监,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邓太后下诏在年龄小的黄门从官中选择温和谨慎的人配置在皇太子身边做侍读,曹腾被选中了。曹腾在太子身边深得太子喜欢,甚至连平时饮食和赏赐的物品也与众不同。顺帝即位(公元126年)后,曹腾由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曹腾在宫中30多年,前后侍奉过四位皇帝,却从没有过失误,而且善于给朝廷推荐贤能之士,所以大家众口一词,对他评价非常高,从未有人说过他的坏话。他所推荐的人,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都位至公卿,表现不凡。

与父亲曹节一样,曹腾也有与人为善的品德,蜀郡太守通过计吏写信表达对曹腾的敬重,被益州刺史种暠发现,种暠在函谷关搜获了蜀郡太守给曹腾的信函,便上书朝廷将太守和曹腾一并告发,认为曹腾作为内臣却私自与外任官员交结,有违职责,请朝廷免其官职,治其罪责。皇帝却为曹腾辩解说:“信笺是从外边发过来的,并不是曹腾发出去的书信,这不是曹腾的过错。”于是便把种暠的上书给压了下来。尽管种暠这样对待曹腾,曹腾却不以为意,反过来经常称赞种暠,认为种暠能够尽职尽责,实属不易。后来种暠也知道了曹腾这种美德,官职升为司徒后还给人说:“今天得以升到三公的职位,是因为当年曹腾对我恩重如山啊。”

曹腾品行高洁,不计私怨,所以深受大家拥戴。桓帝即位(公元147年)后,曹腾凭借是先帝旧臣的资格,又因为他以忠孝知名,所以被封为费亭侯,而且加位特进。等到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即位后的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曹腾又被明帝追尊为高皇帝。

因为曹腾是宦官,所以他收养了曹嵩作养子。

父亲曹嵩

曹嵩字巨高,具体祖父、父亲等祖先是谁已无法考证。曹嵩也是一个性格谨慎质朴的人,还非常忠孝。早年做司隶校尉,汉灵帝时候被提拔为大司农、大鸿胪,官至太尉。是曹操以前曹氏家族官职最高的人。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的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嵩被曹丕追尊为太皇帝。虽然不知道曹嵩的父亲是谁,但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曹嵩其实是夏侯氏之子,是后来曹操的大将夏侯惇的叔叔,所以后来夏侯氏在曹操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异常积极,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嵩有一个儿子就是曹操。

从曹操的家世来看,曹操出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曾祖父曹节有很高的德行,而且为人很好,这为曹氏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祖父曹腾身为宦官,虽然在皇宫中人们评价甚高,而且也深得太子和皇帝的器重与袒护,本人又很勤勉,权力也很大,但实际上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后来在曹操和袁绍的征战中,袁绍的手下陈琳就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大骂曹操为“赘阉遗丑”,意思是宦官遗留下来的孬种,这是非常恶毒的人身攻击。所以,曹操的出身应该说既有高贵的血统,又有为人所不齿的祖先,这对曹操后来不尊儒道、唯才是用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种思想又使曹操在汉朝统治摇摇欲坠、军阀混战的动乱岁月中,得以冲破儒家思想的限制,把握时机,充分吸纳人才,果断采取可行的政治、军事方略。

个性迥异的童年生活

任侠放荡的曹操

童年的曹操机警伶俐,善于权变,任侠放荡,悠游自在,特别喜欢飞鹰走狗,不务正业,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注意他。但是,他的叔叔却对他的这种行为却非常不满,多次告诉曹操的父亲要他限制曹操的行为。曹操对叔叔的这种做法十分生气,决心给叔叔一个恶作剧,以消除叔叔在父亲面前对自己的影响。有一天,曹操在半路上碰到了叔叔,他立刻假装有病,变得口歪眼斜。叔叔看他这样,大吃一惊,赶快问他是怎么回事,曹操说:“我中风了,非常厉害。”叔叔便把曹操中风的事告诉了曹操的父亲,等到父亲到来之后,曹操却一点事没有,一切如常。于是父亲问曹操:“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吗?”曹操说:“谁中风了?没有啊,可能是叔叔不喜欢我,才欺骗你的。”于是,曹操的父亲便开始怀疑曹操叔叔所说的话,以后曹操的叔叔再给曹操的父亲说什么关于曹操的话,曹操的父亲再也不相信他了。这样一来,曹操更加肆无忌惮了。

曹操在叔叔面前是这样,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曹操曾经与袁绍一起看人家新婚,结果他们偷偷地进入到新婚夫妇的园子里,半夜里突然大呼:“有小偷!”人们纷纷跑出来看,曹操趁机进入新娘房内,用匕首胁迫新娘,然后和袁绍一起迅速逃出。结果慌乱中两人中迷失了道路,坠落在荆棘丛中,袁绍被困无法动弹,曹操见状,突然又大声呼叫:“小偷在此!”袁绍惊慌失措,十分害怕,情急之下竟然一跃而起,逃出了荆棘丛!原来这是曹操使用的计策。经曹操这么一吆喝,两人很快离开了是非之地。

曹操还非常勇敢,十岁时,在谯水洗浴,遇到了一条蛟龙,曹操奋力搏击,迫使蛟龙潜入水中逃走,之后曹操继续洗浴,直到洗浴完毕轻松回家。曹操并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后来有人看见蛟龙后吓得迅速奔跑,曹操却笑着称蛟龙为蛇,说:“我曾经被大蛇攻击还不害怕,你就被蛇吓成这样!”大家连忙追问他,才知道他还有这样的经历,都为曹操的举动感到惊奇。

曹操的这种任侠放荡作风,表面上看是少年曹操的恶作剧或者是调皮捣蛋的表现,但是,其中蕴含着曹操对传统的叛逆、对世俗的破坏、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环境的无所畏惧思想。曹操的出身决定了他不会遵守儒家固有的礼法规范,对叔叔的做法看似不懂规矩、不尊重长辈,实际上是他对传统礼法思想的背叛。观人新婚却恶作剧般地恐吓新娘,在别人的惊恐中寻找快乐,这种做法则是对世俗的藐视与破坏。在曹操的内心深处,宦官祖先的出身与世俗的道德标准是悖逆的,所以他便不愿遵守这些标准,只想生活在不受这些条条框框约束的空气中,享受一种自由的呼吸。所以,面对这些礼仪和道德标准,曹操做出了让世人瞠目的举止,表现出了对一切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些,都应该视为曹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心理外露,是一种潜在的思想意识,在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中,这种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时人眼中的曹操

尽管大家对曹操并没有更多的注意,但是有几个人却对他另眼相看,其中一个是梁国的桥玄,一个是南阳的何颙。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即将大乱,如果没有安定社会的能力是不能拯救这个社会的。能安定这个社会的人,难道不是您吗?”对曹操具有很高的期望。

那么,桥玄是怎样的人呢?他怎么会对曹操独具慧眼呢?桥玄也写作乔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灵帝时任太尉,以果断干练著称,为人谦虚,不徇私情,做事认真谨慎,有雄才大略,非常善于观察人物的言行与相貌。桥玄为官清正,虽位至高官却一贫如洗,甚至死后家人竟然无钱为之殡葬!被世人称为名臣。当桥玄看到曹操之后,感到曹操非同凡响,说:“我见到的天下名士有很多,但还从未有像你这样的!天下将乱,各路英雄龙争虎斗,能够在这种乱世中荡平天下者,恐怕就是你了!希望你好自为之。我老了,不能看到你将来的这一天了。希望将妻子儿女托付给你。”桥玄的这一番话,使曹操的名声更高了。

桥玄之外,南阳何颙也对曹操安定天下的能力有很大的决心和信心。何颙字伯求,南阳襄阳人,早年游学洛阳,并显名太学。党锢之祸时,何颙想尽一切办法救助了很多人,之后辟官司空府。董卓之乱时,董卓利用手中权势逼迫何颙为长史,何颙坚辞不受,反而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同谋划诛灭董卓,但事未成而荀爽死亡,何颙也因故而被董卓投进监狱,最终何颙忧愤而死。当何颙第一次见到曹操的时候,就叹息说:“汉家天下即将灭亡,安定天下者一定是这个人。”

其实,除了桥玄和何颙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对曹操的能力深信不疑,这个人就是东汉著名的“党人”李膺的儿子李瓒。李瓒官至东平相,曹操早年,李瓒就感觉到曹操有卓异的才能,并对儿子李宣等人说:“时势将乱了,天下英雄没有超过曹操的。虽然张孟卓与我关系很好,袁本初又是你们的外亲,但是,你们都不要依靠他,最终他们都将归附曹氏。”儿子们都听了他的话,结果在乱世中都能够免于苦难。

还有汝南王俊、陈留卫兹等也都能够在曹操早年认识到曹操的不凡能力。

王俊又写作王隽,字子文,为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却能够洞察一切,曹操早年就与王俊关系很好,王俊也认为曹操有治理国家的能力。袁绍与弟弟袁术在母丧归葬汝南的时候,王俊与曹操一同面见二袁,当时到汝南与二袁相会者多达三万人。曹操偷偷地对王俊说:“天下将乱,为乱的祸首一定是这弟兄两个!如果想平定天下、为百姓做点好事,就必须先除掉袁氏兄弟,否则,祸乱就要开始了。”王俊说:“你说得很对,但是,能够匡济天下的人,除了你还会有谁呢!”曹操听罢,两人相对而笑。王俊被州郡征拜到三府任职,他却不愿前往,避居到武陵。在武陵,慕名而归之者一百多家。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又任命他为尚书,但他依然推辞不任。刘表看到袁绍势力强大,就暗中与袁绍勾结。王俊得知刘表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就告诫刘表说:“曹操才是天下真正的英雄,将来一定能够成就霸业,承继桓、文帝王之功,现在你却舍近求远,一旦发生意外,你再想得到身处遥远漠北地区的袁绍的救助,不是太困难了吗?”可惜刘表不愿听从王俊的劝告。王俊在64岁的时候,死于武陵。曹操听说后十分哀伤,后来荆州平定,曹操亲至临江迎丧,改葬王俊于江陵,并将王俊作为先贤供后人效仿。

卫兹字子许,陈留襄邑(今河南商丘)人,有大节,朝廷任其为三公之职,他辞而不应。曹操早年到陈留时,卫兹就说:“将来能够平定天下者,一定是这个人。”曹操也感到卫兹很不一般,两人多次交谈大事。最终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在荥阳汴水战死。后来曹操每次路过此地都要派人祭祀卫兹。

童年的曹操虽然任侠放荡,无所顾忌,但是,在这些独具慧眼者的心目中,曹操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这些人的评价,代表了曹操性格与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独立特行的个性、狂放不羁的思想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这些因素为曹操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入仕途的青年曹操

20岁的时候,曹操被举为孝廉,任命为郎官,任职洛阳北部尉,开始步入仕途。按照汉朝当时的规定,每郡20万人中才推举1人为孝廉,所以人们以举孝廉为荣。因此,曹操能够被举为孝廉,也说明了公众对曹操的评价与认可。但是,人们对补任为郎官并不看好。那时有一个叫丁邯的人,被补为郎后,称疾不往,朝廷下诏追问,丁邯说:“我实际上并没有病,但我以此为耻。”不管怎样,曹操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初露锋芒

尉官主管地方治安。曹操初入仕途便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曹操在四面城门边各悬挂上了10余枚自造的五色棒,有谁违反了规定,不管身份,不论贵贱,一律棒杀!这个规定制定出来的几个月后,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小黄门蹇硕的叔父夜行犯禁,蹇硕当时与曹操一样都是汉灵帝西园八校尉之一,但尽管这样,曹操依然毫不留情,立即棒杀,之后再也没有人敢以身试法了。曹操以强硬的手腕、严明的法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23岁时,曹操被任命为顿丘令,后征拜议郎。议郎是主管言论的官员,曹操被任命为议郎后,给灵帝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如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害,曹操就上书灵帝陈说窦武等人正直无私却被陷害,朝廷内部充斥着奸邪小人,好人反而没有出路。言辞诚恳,切中要害,但是,灵帝却视而不见。之后朝政日益混乱,各地豪强更加不法,曹操看到如此乱象已不可匡正,所以也就不再给灵帝进谏忠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率领部队讨伐颍川黄巾义军,因为有功而被封为济南相。针对本地官员阿附权贵、贪赃枉法的混乱现象,曹操果断处置,坚决绳之以法,结果政教大行,全郡清平,没有人再敢目无纲纪。曹操不但肃清了政治,而且,针对过于迷信鬼神、大建祠庙的现象,曹操也采取有力措施,彻底予以杜绝。当年,城阳景王刘章因为有功于朝廷,当地官员为其建立了祠堂祭祀,结果,青州等各郡却转相仿效,纷纷为各自的祖先建立祠堂,尤其是济南更加严重,达到了六百余座。甚至他们还制作车马、穿上专门制作的服装,聚集大量人马日夜欢乐,奢侈荒淫,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因此而日益艰难,贫穷日甚。在济南任职的历任官员都不敢下令禁止,无法杜绝这种现象。曹操到任后,首先将祭祀祠堂拆除,然后下令禁止官吏和民众参与祭祀。很快,不法官吏要么被免职,要么逃往他郡,奸邪鬼神之事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曹操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但是,年轻气盛、壮志凌云的曹操看到朝政日非、权臣当道、外戚横行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深知仅凭自己对事业的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了避免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灾祸,曹操没有赴任,而是称病返回了久别的故乡。

在老家,曹操在谯东50里的地方修筑了精舍,用于读书打猎,谢绝了所有宾客朋友来访,悠游自在。

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段时间应该是曹操心理的调整适应期,早年建功立业的豪气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无奈他只好闭门反思,用读书打猎这种表面悠闲的生活掩盖内心的苦闷。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曹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段往事时说:“我最初被举为孝廉,年纪轻轻,自认为并非知名隐士,不能够像他们那样凭借声誉谋得官职,所以担心别人认为我太笨,就想做一个郡守,管好自己的政务,取得良好的名声,让世人知道我也有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做济南相的时候,下定决心除残去秽,公平选举,结果得罪了朝中掌权的宦官,引起了他们的愤怒,我担心带来家祸,便借病归还老家。辞官归乡之后,自己还比较年轻,看一看同年被举为孝廉的人,已经有年龄在50岁左右的人了,但是他们却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所以自己想一想,即便是由此白白浪费20年,等到天下清平了,我才与他们的年龄相等!所以我便回到了故乡,在谯东50里的地方修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谢绝了宾客们的交往,自我封闭起来。然而不能如愿。”

从这一段话来看,曹操当时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清楚:

首先,他想有所作为,所以在任职洛阳北部尉、骑都尉和济南相时,都能够兢兢业业,不畏艰难。

其次,他也很清楚当时宦官专权、外戚当道的政局,只有韬光养晦,才能够有更大作为。同时,回到故乡,主动调节一下心理,会使自己对事物发展的判断更加正确,对未来的预测更加准确。

第三,自己在年龄上占有绝对优势,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壮志,不在一朝一夕。

第四,从表面上看,曹操是要下决心躲避现实,但实际上他在时刻关注着政治。“不能如愿”之说,是一种委婉心迹的表述,他在等待的,是更大的机会。

率兵平乱

曹操在老家没过多久,便接到冀州刺史王芬等人想联合曹操一起废除灵帝的请求,曹操却冷静地分析了时局,认为此事不可行。但王芬等人却一意孤行,最终以失败告终。

不久,金城边章、韩遂率众10余万叛乱,曹操被任命为典军校尉率军平判。

此时朝政发生了重要变化,灵帝死,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听证。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但是太后不听。何进为了胁迫太后,作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即召董卓进京。当时曹操听说了这件事,便认为何进智谋不足,说:“宦官历代都有,但帝王不该授以大权,使他们严重干扰朝政。要清除宦官专权之乱,只需将元凶绳之以法即可,用一个狱吏就可办成,何必兴师动众将外将召回京内!此事一定不能成功。”结果,董卓的兵力还未到京城,何进就被宦官杀死了。董卓进京以后,另立献帝,京都大乱。

董卓也深知曹操的能力,所以上表献帝,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想与曹操一起商议国家大事。但是,曹操却十分清楚,董卓最终必败。所以他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反而是改变姓名,带领少数人马,偷偷走小路再一次东归故乡。

曹操带领着他的随从数人一路来到成皋(今属河南荥阳),想顺道拜访一下老朋友吕伯奢。

本来,朋友互访并没有什么,但是曹操拜访吕伯奢却引来了一个千古话题,给历史、文学、文化,甚至是为人处事带来了深远影响。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史书的记载不同,曹操与老朋友的这段交往也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释时所引的《魏书》记载,当曹操来拜访吕伯奢的时候,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见财起意,合伙打劫了曹操,把曹操所带的马匹及财物抢走了,所以曹操就亲手杀死了他们几个人,才摆脱了困境,逃了出来。而裴松之所引的另一部书《世语》的记载则完全不同。《世语》中说:曹操拜访吕伯奢的时候,吕伯奢恰巧不在家,他的5个儿子却都在家,于是他们以宾主之礼热情地招待了曹操。但曹操看到这家人这样热情,反而认为这是圈套,感到自己没有按照董卓的任命赴任,这家人是不是要把自己交到董卓手里邀功?想到这里,曹操便在夜间挥剑杀死了八人,仓皇逃走。裴松之还引了一部叫《杂记》的书,记载得更为详细,说是这家人要招待曹操和他的随从,当他们在准备食物的时候,曹操听到了刀具等器物碰撞的声音,以为是准备对自己下手,于是就在夜间把这家人杀了。但是,随即曹操就后悔了,为他们全家的死感到悲伤,不过,痛定思痛,曹操还是说了一句“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说完就毅然离开了老朋友吕伯奢的家。

由此可见,曹操杀吕伯奢家人的故事,本来就说法不一,除了第一种说法给曹操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之外,后面几部书的记载完全把曹操视为一个残暴自私、无情无义的人。我们且不管这两种对曹操态度截然不同的记载真实与否,光是后来“贬曹派”据此而作出的评价就足以将这件事变成真的,《三国演义》不但把这件事说成真的,而且还演绎出了更多原本没有的故事,如曹操往回赶途中,又遇到了吕伯奢,又用计将吕伯奢杀死。当陈宫责问曹操为何如此时,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不仅仅是小说家,就连史学家也有不少人赞同这种说法。如清代周寿昌就说:“吕氏子弟宾客如果真的有劫持曹操的心思,那么他们就会有准备,曹操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够成功?只有在吕伯奢的五个儿子都把曹操当作父亲的朋友盛情款待的时候,曹操先自心生疑虑,才乘其不备把他们全家人杀了。曹操这是灭绝天良啊!”

正是因为有这些说法和认识,曹操在公众的心目中才逐渐由历史英雄变成了所谓的“白脸”、“奸臣”等,这是后话。

当日,曹操从吕伯奢家出来,路经中牟,亭长怀疑曹操是逃亡者,就把他交给了县令,这时县令已经接到了董卓拘捕曹操的命令,不过县里的一位功曹认得曹操,认为现在时局动荡,不应该拘捕天下英雄,所以请求县令把曹操给放了。曹操来到陈留,尽散家财,招集义兵,决心讨伐董卓。

汉灵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35岁,在得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助、招募5000兵士之后,曹操再一次起兵,举起了平定董卓之乱的大旗。

讨伐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袁术、袁绍、韩馥等人同时从各地起兵讨伐董卓,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以奋武将军的身份参与到大军之中。董卓听说之后,将献帝迁移到长安,自己则驻扎在洛阳,焚烧宫室,迎战义军。看到董卓兵力强大,袁绍等人畏缩不前。曹操力主进兵,说:“董卓已是穷途末路,要迅速前进,机不可失。”于是率先率兵西进,欲攻占成皋。陈留太守张邈派大将卫兹领兵协助曹操,遭遇董卓大将徐荣,卫兹战死,曹操中箭,所乘马匹也伤势严重,从弟曹洪将自己的马给曹操,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是不可以没有你。”于是便步行到汴水,曹操才得以连夜逃走。关于曹洪让马给曹操一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曹洪产业巨大,骏马成群。曹洪让给曹操的马号为白鹄,这匹马奔跑时只会听到耳边风声,足不沾地。跑到汴水之后,曹洪无法渡河,曹操就将曹洪拉到马上,兄弟二人一同乘马奔驰,马匹行走如飞,数百里地瞬间而至,而马匹却足毛不湿。所以当时人称他们是乘风而行,此马也被称为是一代神骏。甚至有谚语说:“凭空虚跃,曹家白鹄。”

曹操狼狈逃到了酸枣,而各路军阀却按兵不动,曹操一面斥其名为义军却不图进取,一面帮助他们出谋划策,但是军阀为保各自实力,不愿进军。无奈之下,曹操与夏侯惇远赴扬州再次招募兵士,得到4000兵力,但不久兵士发动叛乱,曹操只率领千余人进驻到河内。此时,袁绍与韩馥商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曹操竭力反对,说:“董卓罪大滔天,我们聚合义军共同讨伐,天下响应,这是因为我们是义军。现在皇帝年幼无助,一旦另立新君,天下哪里还能安定!”袁绍看到曹操不听他的计策,便又派人游说曹操,说:“现在只有袁绍势力强大,再加上他的两个儿子羽翼逐渐丰满,天下英雄,有谁能比?”曹操不予理会,从此越发看不起袁绍,并下决心找机会将其消灭。

七月,曹操因击破黑山义军而被任命为东郡太守,之后到次年春天几个月的时间里,又连续击败多处义军,并在内黄打败了匈奴南单于的儿子,取得节节胜利。

此后,司徒王允和吕布设计杀死了董卓,但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又将王允杀死,并进攻吕布,吕布败走,李傕等人执掌朝政。

曹操在这两年讨伐董卓的战斗中,表现非常英勇,决策也非常英明,尽管各路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没有按照曹操的意见采取主动进攻的战术,但曹操却勇往直前,尽管明知自己实力无法与敌人抗衡,很有可能会全军溃败,甚至危机个人生命安全,但是,看准了目标,就不惜代价,曹操表现出了一个年轻政治家的坚韧和军事家的睿智。也正因如此,在后来的战斗中,曹操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军事实力逐渐扩大,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


兖州牧

兖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得到了兖州,就意味着拥有了山东半岛、河北大部等重要地方。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黄巾义军将兖州刺史刘岱杀死。陈宫认为,如果拥有兖州,就可以利用兖州一步步夺取天下,成就霸王之业。于是在陈宫等人的努力下,曹操出任兖州牧,由此迈出了政治上更为有力的一步。

随即,曹操对黄巾军展开围剿,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曹操大获全胜,黄巾军30万人、百姓百余万人投降曹操,曹操重新整编了这支队伍,整编后的部队起名为“青州军”。这支部队为曹操日后的发展,在军事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曹操就是利用这支军队纵横驰骋,败公孙瓒、破袁术、征陶谦、击吕布,所向无敌。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天,曹操为报杀父之仇,进攻徐州的陶谦。曹操的父亲曹嵩,董卓之乱时避难在泰山华县,曹操让泰山太守应劭护送父亲到兖州,陶谦则先于应劭秘密派遣数千骑兵到曹家,曹嵩以为是应劭所派军队,没有一点防备。陶谦大军先把曹操的弟弟曹德杀死,曹嵩害怕,从后墙出逃,他先让小妾翻墙,但小妾身体肥胖,好久才翻过墙去。曹嵩逃跑到厕所藏了起来,但仍然被陶谦军队发现,他与小妾先后被害,全家皆死。

关于曹操父亲被杀,历史上也有不同说法,除了上面所说是陶谦秘密派人把他们杀死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曹操去迎接带着辎重百余两的父亲,陶谦派遣都尉张闿带领200骑兵护卫,但张闿在泰山华县、费县之间把曹嵩杀了,夺走了曹嵩所带财物,逃奔到淮南去了。曹操一气之下,归咎于陶谦,所以出兵攻打。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从曹操当时的情况来看,后者似乎更为有据,因为曹操借口攻打陶谦,实际目的是要占领陶谦地盘。不管怎样,曹操为了报杀父之仇,在攻打陶谦的同时,所过之处大肆杀戮,招致了后人更多的谴责。甚至有的历史学者说,正是因为曹操这次太过残暴,才导致了他以后的连续失败。

所谓的连续失败,是指如在濮阳与吕布的一次战斗中,曹操包围了濮阳,濮阳的大姓田氏作为内应,曹操顺利进入城中,田氏又放火烧掉了东门,以示绝无反叛之意。战斗中,曹操军抵敌不过,阵脚大乱,部队溃败。吕布的一位骑兵抓住曹操便问:“曹操在哪里?”曹操随口说道:“前面骑着黄马的便是。”这个骑兵放下曹操急急忙忙追赶去了。曹操来到城门,大伙仍在燃烧,曹操便冒着大火突围,但突然落马,左手掌被烧伤。司马楼异赶快将曹操扶上战马,快速逃去。曹操还未回到大营,便遇到自己的大将们因为未见到曹操而心生恐惧,曹操见状,亲自慰劳部队,同时命令部队赶快准备进攻器具,并迅速展开攻势,与吕布对峙一百余天,最后,蝗灾突起,百姓受害严重,吕布粮食也已用尽,双方各自引兵退去。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夏,曹操进攻吕布大将薛兰、李封,吕布看到薛兰危险,便出兵相救,薛兰兵败被杀,吕布逃走后又与陈宫率万余人来战曹操。曹操的兵士都外出收麦去了,留在屯里的不足千人,敌人一旦发动进攻,大营难保。于是,曹操就命令屯中妇女守卫城墙,所有士兵外出迎击敌人。屯的西面有一道大堤,大堤的南面树木幽深,一眼望不到边。吕布来到之后,怀疑曹操在树林里埋有伏兵,便告诫说:“曹操诡计多端,千万不要进入他的埋伏圈中。”于是便命令军队在屯南十里驻扎。第二天,吕布再次带兵试图攻袭,曹操则将一半部队埋伏在大堤里边,另一半在大堤外等待机会。吕布进攻,让轻兵先行挑战,双方迅速交战在一起,这时,曹操伏兵迅速登上大堤,步兵、骑兵齐头并进,吕布猝不及防,大败而回。曹操夺得定陶。这年十月,献帝正式封曹操为兖州牧。

出任兖州牧、整编青州军,是曹操政治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步,至此,他不但拥有了与其他军阀同样的政治地位,也拥有了足以与其他武装势力相抗衡的充足的军队,再加上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铲除各路军阀势力、平定北方、统一全国已不再是遥远的梦。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站稳了脚跟之后,便开始了更进一步的行动,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迅速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并立刻采取行动,出乎寻常地走在了其他所有军阀的前面,显现出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非凡能力。

奉天子迁都许昌

有了军事上的实力之后,曹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袁术部下陈相袁嗣投降曹操。二月,活动在汝南、颍川的黄巾余军首领刘辟、黄邵被曹操斩杀,另一首领何仪率众投降。因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曹操被献帝拜为建德将军。六月,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七月,曹操到洛阳护卫献帝,献帝给曹操“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等大权。所谓假节钺,是帝王赋予大臣生杀予夺权力的象征,凡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大臣,可以代帝王行使权力。由此可见,曹操此时已经深得献帝信任,拥有了超过其他任何诸侯的权利和地位,曹操一生的政治鼎盛期由此开始。九月,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开始了东汉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特殊的时期。

关于迎献帝迁都许昌,实际上,当时有不少诸侯都有这种想法,但是都因顾虑过多、行动迟缓而失去了先机。曹操在决定迎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其部下也有不少人有重重顾虑,犹豫不决,但谋士荀彧、程昱等详细分析了迎献帝迁都许昌的利弊,力劝曹操赶快行动,这才使曹操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当时的献帝异常狼狈,被董卓、李傕等带来带去,由长安到洛阳,历尽艰辛,甚至连食物都难以为继。《献帝春秋》记载说:“献帝刚到洛阳的时候,宫殿已经被董卓烧毁,无处居住,只好住在中常侍赵忠的家。”

曹操将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同时又封曹操为武平侯。曹操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当然,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是有重要的政治目的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地位。所以将献帝安定在许昌之后,曹操便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

首先,曹操从稳定政治秩序着手,重新恢复长期以来一直遭到破坏的汉朝宗庙社稷制度。这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是让百姓摆脱战争阴影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但是恢复朝廷的权威,更是恢复帝王的尊严。长时间的动乱,尤其是帝王任由军阀调遣,衣食无着,完全失去了一个帝王应有的高贵与安逸。所以,曹操树立了献帝的权威,也就意味着自己拥有了更高的权利。因为此时的献帝,已经完全受制于曹操了。曹操借天子之手号令四方,迅速在北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并利用许昌作为根据地,向各地方军阀展开作战。

其次,大兴屯田。曹操深知,无论军队还是百姓,都离不开弥足珍贵的粮食,所以,他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让枣祗、任峻等率领民众和军队在许昌周围广开屯田。战争是残酷的,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是影响深远的,部队严重缺粮,饥饿的时候就到处抢掠,吃饱了则将多余的粮食随处扔掉,毫不珍惜。所以,军队因缺少粮食不战自败者不可胜数。当年袁绍在河北的时候,部队因无粮食不得不采桑椹食用,而袁术在江淮间也不得不取蒲蠃为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曹操深知粮食的重要,他说:“安定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兵足食,当年秦国就是把粮食放在首位才能够兼并天下的,而汉武帝也是因为采取屯田制而平定了西域,这是过去朝代中总结出来的最好的办法。”

有了这种没有粮食的教训和开荒屯田的思想,曹操下决心广开田地,结果,当年就得到谷物百万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开垦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曹操还下令州郡设置田官,目的是用于征收、囤积粮食。所以,曹操在以后的征战中,免除了运送粮食的劳累,为取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在刚刚控制国家政权的时候,就首先想到屯田,发展农业,这是一种具有长远目光的做法,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抓大放小,以柔克刚。这是曹操根据政治需要而采取的灵活的政治手段。曹操深知,自己虽然将献帝迎奉到许昌,但各路军阀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在还没有实力剿灭所有军阀的时候,还是应该采取灵活的手段对付各路豪强。建安元年十月,献帝拜袁绍为太尉,但袁绍不愿在曹操之下为官,怒气冲冲地说:“曹操多次濒临死亡,是我救了他,现在背信弃义,要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所以拒绝任职。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后,就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献帝又拜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当时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并非拿他毫无办法,只是不想与其争斗,因小失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这种抓大放小、以柔克刚的做法还是非常正确的。

惜英雄放虎归山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向东攻袭下邳,赶走了刘备,无奈,刘备只好投靠曹操,曹操任命他为豫州牧。这时,程昱、郭嘉等人都看出了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将来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建议曹操早早除掉刘备。程昱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深得民心,最终不会为人下之人,不如早早想办法杀掉他,否则会后患无穷。”郭嘉也说:“刘备有远大志向和非凡才华,深得众人拥戴。再加上张飞、关羽,都是万人之敌的英雄,对刘备都是万死不辞的。我看刘备最终会成为盖世英雄的,他的想法难以预测。古人有句话叫做‘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我们应该早做考虑。”但当时曹操正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招募天下英雄以显示自己的忠诚和信用,所以没有采纳程昱、郭嘉的计策。这时,曹操又命令刘备进击袁术,郭嘉与程昱都感到事态严重,再一次劝曹操说:“如果把刘备放走,大的变故就会起来了。”不过说话不及,刘备已经离开曹操而去,并率兵反叛曹操,曹操后悔没有采用程昱和郭嘉的建议。

不过关于建议曹操是杀掉刘备还是任用刘备,也有另一种说法,《魏书》就记载了郭嘉与此完全不同的意见。《魏书》说:有人建议除掉刘备,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我也听说了,但是,您率领义军为百姓清除暴虐,倡导忠诚信誉,由此招来英雄豪杰,所担心的是英雄不来,现在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困窘来投靠我们,我们要是把他杀了,就会落下残害贤良的名声,那么有志之士、有才能之人就会对我们产生怀疑之心,另择新主,您还再和谁一起平定天下呢?所以,除掉一个有妨碍的人,但却遏制了全天下人对我们的愿望,这是事关安危的大事,不可不小心谨慎。”曹操听后笑着回答:“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不管历史怎样记载,应该说,刘备投靠曹操是英雄聚首,但是,客观地说,从曹操统一天下的立场和后来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俗话说,天无二日,假若曹操当时把刘备杀了,那么历史可能将重新改写。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是有限的,是历史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改写历史,也就是说,曹操希望的统一全国的大业未达目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曹操没有杀死刘备,假如曹操真的杀了刘备,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刘备出来。所以,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固有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具体来看,曹操之所以没有杀掉刘备,可能有如下3个原因:

第一,虽说刘备是英雄,但是,曹操未必就看得出是将来和自己鼎足而三的敌人。后人回头看历史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历史人物身处现实之中,要想客观、准确地判断事物的发展,尤其是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将来,是非常困难的,要在众说纷纭中下决心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更加困难。

第二,都说刘备是英雄,真的把这样的人杀了,会影响自己招募天下英杰的整体计划。曹操听了别人要杀掉刘备的建议后就说:“现在正是收罗天下英雄的时候,杀掉一人而失去全天下的民心是不能做的。”

第三,曹操正当用人之时,留下刘备正好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尽管刘备很快就背叛了曹操,但是,从曹操一贯的用人作风看,这种做法合乎逻辑。

征张绣子侄阵亡

曹操在政治上逐渐站稳之后,就开始一个个清除对统一大业有影响的军阀。

张济原为董卓部下,吕布杀死董卓,张济与李傕等人攻打吕布为董卓报仇。后来,张济驻军弘农,因士卒饥饿而南攻穰,结果,张济中流矢而死,侄子张绣接管了他的部队,驻扎在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到南阳,张绣投降,但因为曹操收纳张济的妻子,也即张绣的婶母,张绣一气之下又反叛曹操。曹操与张绣作战,结果大败,曹操右臂被流失击中受伤,长子曹昂把自己所乘马匹送给曹操,曹操得以逃脱,但曹昂、侄子曹安民被害,另一位得力大将典韦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当时曹丕年仅十岁,也在军中,曹军大败,曹丕乘马得以逃脱。曹操领兵回到舞阴,张绣派兵追赶,被曹操击退,张绣逃到穰,与刘表会合。曹操这次进攻付出了惨重代价,便下决心要彻底击败张绣,他对众将官说:“我知道为什么失败了,你们看着,从今以后决不会再有失败了!”

曹操从舞阴回到许昌之后,南阳等地又叛变归附张绣,曹操派遣曹洪进击,但没有取得胜利,张绣、刘表屡次入侵,曹操决定再次南征。十一月,到达宛城,曹操来到淯水,祭祀当年阵亡将士,痛哭流涕,感人至深。

来到南阳,曹操活捉了刘表的大将邓济,次年三月,在穰包围了张绣,刘表派军队解围。

此时,袁绍的一个叛卒找到曹操,告诉曹操说:“袁绍大将田丰劝袁绍趁早攻袭许昌,如果能够成功地挟持天子,天下就可以指挥而定了。”其实,袁绍早就想将献帝胁迫到手,此前曾对曹操说:“许昌气候潮湿,而洛阳又残破不堪,应该迁都于鄄城。”曹操断然拒绝了袁绍的要求。看到迁都之计失败后,其大将田丰对袁绍说:“迁都不成,我们应该早做进攻许昌的准备,以便尽快奉迎天子指挥四方,否则最终会被人控制,到时后悔也就晚了。”袁绍不以为然。

曹操担心许昌被袭,主动撤军,但张绣却尾追而至。到安众,张绣与刘表占据险要位置,前后夹击,将曹操围在核心。曹操于夜间凿挖地道,将辎重悉数运出,并埋伏了骑兵,天明之后,张绣等认为曹操要逃跑了,便派遣全部兵力追击,曹操看到时机已到,指挥奇兵突袭,曹军步兵、骑兵合力夹攻,大败张绣与刘表军队。张绣这次失败之后,再也无力与曹操抗衡,两年后,张绣率众降,被献帝封列侯。

击败张绣的同时,曹操又击败了来侵的袁术,并斩杀了袁术的大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袁术渡过淮河逃走。

决泗水生擒吕布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出兵东征吕布,在下邳,吕布来迎,曹操大败吕布,并追赶吕布到城下,吕布害怕欲降,陈宫等人劝他求救于袁术,然后双方再战,结果吕布又败,于是便返回城中坚守,曹操久攻不下。这时,因为连续作战,士卒疲惫,不少人想撤军返回,曹操采纳荀攸、郭嘉的计策,将泗水、沂水决开灌进城内,一个月后,吕布大将宋宪、魏续等捆绑着陈宫举城投降,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将他们尽皆斩杀。

当曹操在南方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北方的袁绍也击败了公孙瓒,兼并了北方大片土地,拥有军队10余万人,实力更加强大。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计划进攻许昌,想把曹操也一口吞掉。消息传来,曹操部将都认为袁绍实力太强,不可抵敌。曹操却说:“我很清楚袁绍的为人,志向远大而智慧不足,外表严厉而内心胆怯,顾忌多而威严少,兵虽多而分工不明,大将骄横而政令不一。土地虽然广阔,粮食虽然丰足,但是,这些看起来正好是为我们准备的啊。”

于是,曹操在这一年的十二月,将军队驻扎在官渡迎击袁绍。

刘备从曹操处逃出来之后,占领小沛,并与董承暗中谋划,企图诛灭曹操,结果计划败露,董承被杀。曹操又率军东征刘备。部将们劝曹操说:“与我们争夺天下的人是袁绍,现在袁绍就在身边而我们却置之不理,反而向东去讨伐刘备,假如袁绍在后面攻击我们,我们怎么办?”曹操说:“刘备是人中豪杰,现在不打败他,一定会成为我们今后的头号敌人。袁绍虽然看起来有吞并天下的志向,但对事物的发展没有预见性,我们东击刘备,他一定不会对我们采取任何行动。”郭嘉也深谙袁绍本性,对曹操说:“袁绍本性迟缓而生性多疑,一定不会立刻攻击我们。而刘备刚刚起步,还没有凝聚起人气,一定能够打败他。”于是,曹操迅速东进,并一举击败刘备,活捉刘备的大将夏侯博。刘备抛弃家人独自投奔袁绍而去,曹操抓获刘备的妻子。此时关羽屯兵下邳,曹操继续进攻,并包围了关羽,关羽无奈只好投降。

曹操打败了刘备之后,又迅速还兵官渡,袁绍却依然按兵未动。

围白马颜良授首

二月,袁绍派遣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等进攻驻守白马的刘延,袁绍则亲自带兵进驻黎阳。曹操率军去救刘延,荀攸对曹操说:“现在我们兵少不敌袁绍,应把袁绍的兵力分割开来。你到延津之后,摆出将渡河袭击袁绍后方的架势,袁绍必然向西救援,然后再派轻兵袭击白马,攻其不备,那么颜良就可一举擒获。”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如荀攸所料,袁绍听说曹军即将渡河,马上分出一部分兵力向西迎击。曹操迅速率领军队兼程赶往白马,离白马大约10里路程的时候,颜良才发觉曹军已到,大吃一惊,慌来应战。曹操令张辽、关羽作前锋,大破袁军,颜良被杀。

曹操胜利解白马之围后,沿河道向西而走。袁绍看到曹操退军,立即追赶到延津南面。曹操看到袁军追来,便让士兵停止前进,在南阪下安营扎寨。曹操令人登垒观望袁绍兵力,回答说:“大约五六百骑兵。”不一会,又回答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不可胜数。”曹操说:“好了,不要再报告了。”然后曹操命令骑兵解鞍放马。这时,白马辎重沿途放置,将领们都认为敌人骑兵太多,不如回军保护大营。荀攸却说:“这正是诱惑敌军、擒获敌人的时候,为何要走!”曹操看着荀攸相视而笑。

袁绍大将文丑与刘备带领五六千骑兵先后到来,将领们再一次对曹操说:“可以上马应战了。”曹操说:“不行。”不多时,敌人骑兵逐渐增加,有些骑兵已经分头奔向辎重。曹操看到时机成熟,迅速下达命令:“进攻。”于是,曹军迅速跨上战马,这时曹军骑兵不满六百人,曹操命令他们迅速出击,结果大破袁军,斩杀文丑。

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的大将,这两次战斗斩杀两员大将,袁军十分震惊。曹操取得了胜利,又回到官渡驻扎。袁绍进军阳武,关羽找到了刘备,又回到刘备身边。

战官渡青史留名

曹操连续大败袁绍,士气大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八月,袁绍大军继续前进,依靠沙堆扎营,东西连营数十里之遥。曹操也分营与其对抗。谋士许攸对袁绍说:“我们不要急于和曹操相互攻击,曹操现在只有极少兵力,而且都调遣至前线防御我军,现在许昌防御一定十分薄弱,我们可以马上把部队分开,只需用一部分人马和曹操相持下去,另一部分人马则从别处星夜轻装前进,进攻许昌,奉迎天子。许昌被攻破,曹操就会被我们所擒获,如果曹操还有力量反扑,那么我们就可以首尾相合,两下夹击,曹操则插翅难飞,大事也就瞬间可成了。”但是袁绍不愿听从许攸的建议,说:“我要先把曹操包围了,然后再说其他的事。”许攸十分生气。这时曹军兵力不足万人,双方初次交战,曹军不利,伤者有两三千人之多。

在这里,涉及双方的兵力,尤其是曹操的兵力情况。历史学家也有争议,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释时说:曹操当年起兵时有五千兵士,此后胜多败少,破黄巾后收纳降卒30余万人,虽然以后每有伤亡,但官渡之战时不应如此之少,仅有几千人马。袁绍拥有10余万众,营寨绵延十余里,尽管曹操足智多谋,但以几千兵力抗衡10余万人,似乎过于夸张。曹操的兵力应该不止几千人,原因是:

其一,从双方对阵形势分析,袁绍屯兵十余里,而曹操也分兵与之相应,兵力过少,恐怕难以如此。

其二,假如袁绍兵力十余倍于曹操,袁绍理应全力包围曹军,断绝曹军外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双方相持过程中,曹操派遣徐晃等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马,曹操也曾亲自出击进攻淳于琼等,高扬旗帜来往自如,并未见袁军抵抗,说明袁绍也是无力抵敌,曹操兵力不会太少,双方兵力悬殊不会太大。

其三,不少人认为曹操坑杀袁绍士卒8万之多,或说7万,不管8万还是7万,曹军要想凭借八千人的力量俘虏敌人,似乎都是无能为力的。面对曹军几千人马,十倍于敌人的袁军似乎不会束手就擒。因此,曹操兵力应与袁军相差无几。

其四,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期间,钟繇曾送给曹操军马二千余匹,但此处说曹操马匹只有六百余匹,似与事实不合。

所以,所谓几千人马,只不过是史家想以兵力奇少凸显曹操战功而已,并非事实。

裴松之的说法得到了一些史家的认可,林国宝说:《武帝本纪》和曹仁、曹洪、鲍勋、程昱、任峻、乐进、卫臻、满宠等传记,以及孙坚、孙静传注引《会稽典录》载,当时派遣部队帮助曹操者不会少于4万人,而且,张辽、于禁、李典等人又各率州郡投降,但史书却未明言多少人马,当然也无法计算在内。所以,裴松之的说法是正确的。

何焯说:“虽然曹操是分兵与袁绍抗衡,但应该是指曹操所亲自率领的亲兵,数量不会过大。但也不至于只有几千人,应该有一二万人才较为符合实际。”

但是也有人对裴松之的说法提出反对意见,卢弼认为:《张范传》载:“现在曹公想以疲敝之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刘晔传》也说:“明公以步兵五千人北破袁绍。”说明裴松之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荀攸曾对曹操说:“现在兵少难以抵挡袁绍,必须将他们分割开来才行。”下文许攸也说:“袁绍军力强盛,用什么来对抗他?”《荀彧传》也说:“曹公以十分之一的兵力画地而守。”还说:“这是采用奇计的时候,不能错过良机。”这些都说明曹操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裴注所说好像是未加认真思考。

尽管有不同理解,但曹操与袁绍兵力悬殊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袁绍首战取胜以后,更加逼近官渡,并垒砌土山、挖掘地道,积极准备进攻曹军。曹操也同样积极备战。

不久,双方开始交战,袁绍向曹军营中大量射箭,一时间,矢如雨下,曹军将士难以躲避,异常恐惧。此时,曹军粮食将尽,曹操便写信给荀彧,想撤军回许昌。但荀彧阻止了曹操,认为现在双方在官渡对峙,曹操是用最弱小的兵力抵抗最强大的军队,如果抵挡不住,将会兵败如山倒,事关天下存亡,万不可轻言退却。曹操感觉到荀彧说得十分有道理,便继续留在官渡寻找战机。

袁绍数千辆运送粮食的车马来到,曹操用荀攸的计策,派遣徐晃、史涣攻击,徐晃、史涣不负众望,大破袁军,将袁军车辆尽皆烧毁。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从八月开始对峙,一直到十月间,相持数月,双方将疲卒乏,人少粮缺。一天,曹操满怀信心地对运粮官说:“15天内打败袁绍,你们就可以不再受累了。”运粮官将信将疑。

终于,曹操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袁绍的运粮车又一次来到,为了保证运粮车的安全,袁绍派遣淳于琼等5人率兵万余人押送,在离袁绍大营北面40里一个叫乌巢的地方安营扎寨。袁绍的谋臣许攸是一个贪图财物的人,再加上许攸家人犯法,审配将其家人收治入狱,许攸内心不平,于是便在这个时候决定来投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到来,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机会,于是,慌忙出门迎接,甚至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上。见到许攸,曹操拍着巴掌大笑说:“子远远道而来,我的大事即将成功了。”许攸入座以后便问曹操:“袁绍军力强大,你凭借什么与之抗衡?现在部队还有粮食吗?”曹操说:“有,还可以够全军吃一年。”许攸说:“不对,再说。”曹操又说:“可以吃半年。”许攸说:“你不想击败袁绍吗?为什么不给我说实话!”曹操说:“刚才是开玩笑,实际上只够吃一个月。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许攸说:“你孤军奋战,外无援军,粮谷已尽,这是非常危急的时刻啊。现在袁绍粮草辎重有一万余车,在故市、乌巢存放,看守军队防备不严,如果用轻兵突然袭击,烧其粮草,不超过3天,袁绍自然失败。”

但曹操等人心生疑虑,犹豫不决。荀攸、贾诩认为是千载良机,劝曹操迅速出击。于是曹操便让曹洪留守大营,亲自带领所挑选的精锐士卒5000人,打着袁绍部队旗帜,悄无声息地趁夜沿小路前往淳于琼营寨发动袭击。士兵们每人都怀抱柴草,并事先约定:如遇到有人询问,就告诉他们:“袁绍担心曹操抄袭后路,派遣士兵增加防备力量。”问者信以为真。天明时分,曹军到达目的地,但已被淳于琼发现。淳于琼等人远远看见曹兵来到,但人数并不太多,于是便走出阵营迎敌。曹操迅速出击,淳于琼退保大营,曹操全力进攻,将粮草四面包围,并迅速放火烧毁。一时间,烟炎张天,袁军大乱。

袁绍得知淳于琼粮队被袭,急派骑兵救援。曹操部将看到敌人越来越多,便向曹操建议:“敌人骑兵越来越近了,应该将兵力分开抵抗。”曹操大怒说:“敌人已在你身后,还敢说话!”结果,所有士兵都殊死搏斗,英勇拼杀,最终大败淳于琼等,杀死袁军一千余人,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被斩首,将军淳于琼先被割鼻,后也被杀。曹操又一次取得重大胜利。

在曹操攻打淳于琼的时候,袁绍一面派骑兵救援,一面派张郃、高览进攻曹洪驻守的曹军大营,想阻断曹操后路,一举歼灭曹军。但张郃听到淳于琼失败的消息后,立即投降了曹操,袁军顿时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弃军逃走,渡过黄河而去,曹军追之不及,将袁军辎重、图书、珍宝尽数收入囊中,俘获大批俘虏。

战后,曹操给献帝上表说:“大将军邺侯袁绍曾与冀州牧韩馥拥立故大司马刘虞,刻制金玺。袁绍还写信给我说:‘可迁都鄄城,另有所立。’袁绍擅自铸造金银印,孝廉计吏都争相结附袁绍。袁绍堂弟济阴太守袁叙曾写信给袁绍说:‘如今天下衰败,天意应在我家,神灵有感,当在兄长。南面的兄长也想让你即位,南兄曾说:以年龄论则北兄年长,以地位论则北兄位重。于是便想着把国玺送给你,但遇到曹操阻断了道路。’袁绍几代受到国家重恩,却凶逆无道,才至于这样。所以我训练兵马,与袁绍在官渡决战,乘着圣朝的威望,才得以斩杀袁绍大将淳于琼等8个人,大败袁绍,共斩首7万余人,辎重财物以亿数计。袁绍与其子袁谭逃走。”

袁绍失败后,曹操从袁绍处收得众多书信,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许昌军中,曹操说:“当袁绍极为强大的时候,我还难以自保呢,更不用说其他人了。”于是就把这些书信全都焚烧掉了。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战例,曹操以数千兵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袁绍部队,取得了辉煌战绩。这次战役也奠定了曹操军事家的历史地位。纵观这次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曹操打着献帝旗号,以正义之师出兵,在政治上和民众心理上先胜一筹。更何况,曹操抓住了袁氏兄弟的把柄,狠狠的给予致命一击,彻底击毁了袁军势力。

第二,凭借顽强的毅力取胜。在双方连续几个月相持、身心都极为疲惫、粮草又即将用尽的时候,毅力就成了取胜的重要因素,甚至连曹操也感到坚持不下去了,写信给荀彧要撤军,在荀彧认真分析了形势的严重性之后,曹操才又坚持了下来。

第三,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在确保与袁绍对峙的情况下,曹操不断找机会主动出击,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曹操与袁绍官渡相持的几个月里,曹操抓住机会,多次派遣大将打击袁绍兵力,灵活机动,效果明显。

第四,双方斗智斗勇,曹操在智谋上远超袁绍。虽然袁绍兵力强大,但曹操沉着应对,将战线拉得和袁绍一样长远,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当许攸来投奔时,曹操不知许攸是否真心,所以谎称粮草足够一年之用,然后又说半年。这些都是必要的防备。说明曹操在应对这种突发事件时的老练和成熟,同时这也是智慧的体现。此外,即便是对自己的士兵,曹操也充分利用智慧,当有人建议分兵阻挡袁军时,曹操看到了这种想法的危险性,因为已经没有时间再调兵遣将了,只有拼死搏斗,才会赢得胜利,而此时又没有时间讲道理,所以曹操就大喝一声说:“敌人就在背后!”这样使兵士们顿感危险就在身边,只有拼死作战才能活命。这种曹操惯用的心理战术,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五,曹操准备充分。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对每一位军人的基本要求。在偷袭乌巢的时候,曹军采取非常措施,避免士卒与马匹在行军途中发出任何声响。而且告诫每一位士卒,遇到别人询问时应该如何回答,这些充分的准备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六,曹操善于听取部下的建议。荀彧等人在关键时候往往能够提出良好的意见和决策,曹操总是认真听取。甚至是来自于敌方的建议,他也会认真分析并加以利用。相对的,袁绍则难以听信别人,当许攸告诉他应该分兵袭击许昌、奉迎献帝时,袁绍不以为然。但当许攸来告诉曹操应该火烧袁绍粮草的时候,曹操经过思考后立刻予以采纳。

官渡之战使曹操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军事实力迅速增强,从此之后,曹操加快了肃清北方军阀势力的步伐。

 

本文标签:曹操

赞助商链接:
分享按钮
0% (0)
0% (10)

大家还在看:

赞助商链接:

 以下是对 [“超世之杰”:曹操非凡而复杂的一生] 的评论,总共:条评论
图片新闻
进入论坛论坛热帖
赞助商链接